在赣鄱大地的绿水青山间,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巍然耸立,一片片光伏板熠熠生辉,它们将源源不断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绿色电能,点亮万家灯火。大唐江西新能源公司作为这片红土地上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正以独特的“赣风”拼搏之姿,在能源变革浪潮中奋楫前行,以“追风逐日”的坚定步伐,书写着“赣能”绿色发展的壮丽史诗。
以“拓荒者”之姿破局前行
“我们肩上扛着的,是‘发展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和谐秀美江西’的沉甸甸使命”,江西新能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于峰语气坚定。
2025年,注定是发展不平凡的一年。项目启动之初的手续审批从土地性质审核到生态红线划定,每一项都牵动着项目推进的命脉。该公司采用“专人专班盯办”机制,确保关键问题“提前介入、及时化解”。该公司更摒弃“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大胆推行“多专题同步编制、多环节并行推进”的高效策略,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紧锣密鼓完善的同时,同步启动地质灾害评估、压覆矿查询等关键前置工作。各团队昼夜奋战、无缝衔接,将原本可能耗时数月的流程压缩近一半。
正是这份始终坚守“拓荒者”般的韧劲与执着,他们无数次穿梭在深山老林,摸清每一寸可开发土地情况。终于,该公司先后成功核准吉山、松门山、沙岭等鄱阳湖畔风电场,玉华山、九龙山、乱罗嶂等高山风电场,以及蜈蚣山二期分散式风电等26个项目,在江西省新能源企业中,始终保持着发展的“加速度”,让绿色能源的种子,在老区的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
以“攻坚者”之力锻造硬核
2025年,江西新能源公司的荣誉墙上添了11块沉甸甸的奖牌,所属11家风电场全部入围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2024年无故障风电场管理成果名单”,其中狮头山风电场实现“叁百日无故障”、蜈蚣山风电场实现“贰百日无故障”,创下公司新纪录。
“2024年冬天,蜈蚣山风电场48号风机叶片覆冰严重,已严重影响机组运行。我们顶着零下10℃的严寒,在山顶连续蹲守几十小时,全程记录用红外除冰系统的融冰过程。”该公司九江运维中心副主任田琪指尖划过墙上烫金的专利证书,眼底泛起亮泽,“当时冰层增厚速度快,团队轮班盯着测温仪,看着红外波束将冰层从边缘到核心逐步消融,直到凌晨3点机组恢复额定转速,才敢松口气。”这场“与冰雪赛跑”的实战,最终催生出国内首台套高红外融冰技术。这项突破不仅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更被国资委网站作为新能源领域创新典型案例转发,成为行业技术升级的标杆。
在光伏领域,该公司同样以创新引领发展。抚州临川光伏项目引入Ⅳ/CV智能诊断技术,可自动巡检光伏组件潜在隐患,并生成故障分析报告。“以前完成整个项目的巡检需要30天,现在用智能无人机,2小时就能全部搞定,全程自动化操作,不仅效率提升了,我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 场站负责人张庆笑着分享技术升级带来的改变。
以“先锋队”之责扛起担当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江西新能源公司党委书记郑茂的这句话,在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得到了生动诠释。当时,江西省遭遇持续40℃的极端高温天气,电力供应面临严峻考验。该公司党委迅速成立“党员突击队”,开展迎峰度夏保电专项行动,党员们主动扛起重担,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用电保障线。
“夏季巡检,我们每天凌晨5点就上山,就是为了避开正午的高温,但即便如此,巡查一圈下来,衣服还是能拧出水来。”党员张宏擦着额头的汗水说。突击队通过优化风机主控程序、调整偏航逻辑,成功让曾因风速下降导致发电量下滑的九龙山风电场,实现连续三个月发电量环比正增长。更令人振奋的是,青年职工杨文彪在全国电力行业风力发电运维岗位技能竞赛中斩获团体冠军、个人亚军,成为该公司 “党建+人才”战略落地见效的最佳注脚。
以“筑梦人”之心赋能成长
为助力职工成长,江西新能源公司邀请专业老师开展双周定期培训,每季度组织仿真实操培训,利用智能培训考试系统进行常态化调考,通过“师带徒+技能比武”模式提升实战能力……全方位为职工搭建成长平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杨文彪正是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快速成长,他感慨道:“是公司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走进该公司档案室,一幅幅老照片串联起十四年的变迁,从初创时职工在简陋工棚里同吃盒饭,到如今在现代化智慧运维中心远程操控全局;从单一的发电项目,到如今综合新能源服务的绿色理念传播的多元发展格局。该公司不仅是能源的供应商,更是绿色理念的传播者。“公司持续开展‘大唐启明星’‘电力知识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普及电力知识,履行社会担当。”该公司团委书记张雄说,“当孩子们得知风机转一圈可点亮十盏教室灯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有意义。”
截至目前,江西新能源公司投资在建及在役装机容量已突破200万千瓦,足迹遍布鄱阳湖畔、赣南山区。从最初的“追风追光”,到如今成为推动“碳中和”的先锋力量,该公司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江西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